新闻中心 /News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广西城市形象片影像叙事研究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广西城市形象片影像叙事研究当前的广西城市形象片在影像叙事中以全知全能的权威视角为主,叙事元素选择具有趋同性,通过奇观化、符号化再现等叙事策略,建构“最城市”的视觉效果,但是城市个性符号的识别性较弱。要通过影像准确地表达城市精神,必须实现叙事的去奇观化,突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强化“我”的主体意识,实现叙事由权威视角向平民视角、叙事人称由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的转变。
美国现代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各省、市、自治区都开始了城市营销的探索。近年来,城市形象片已然成为城市进行品牌形象塑造和营销的重要手段。
广西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西部大开发的12省(市、自治区)之一。广西形象是集广西的地理、、经济、民族、文化等特色于一体的一种个性彰显,也是由南宁、桂林、柳州、北海等广西各市县形象综合而成的整体形象。近十年来,为了建构良好的区域形象,广西各主要城市都打造了自己的城市形象片。作为视觉文本,广西城市形象片的叙事特点和叙事策略等都影响着其对城市形象的最终呈现。
纵观广西各城市的形象片,这些影像文本在叙事视角、叙事元素选择以及媒体技术的运用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模式化特点。
“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视角决定了影像文本对城市的呈现是具有选择性的,突出什么,略去什么。笔者所采集到的广西城市形象片样本多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有如上帝一般,一座城的过去、现在、未来,他无所不知。比如南宁2015年宣传片《魅力南宁 宜居之城》、北海城市形象片《魅力北海》、桂林城市形象片《美在桂林》都是对城市的综合展示。以《魅力南宁 宜居城市》为例,影片首先介绍了南宁是“最宜居的魅力之城”,曾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接着从“大地飞歌——南宁国际民歌节”等来表明南宁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继而介绍南宁是“时尚魅力之城”“民族和谐之乡”,体现南宁的包容性,再介绍南宁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身份,等等。无独有偶,《魅力北海》也采用了零聚焦的全知全能视角,以北海的悠久历史—北海、经济、文化、社会现况—北海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叙事结构进行讲述。
城市形象片一般由城市管理者主导,其既希望通过影像对城市作涵盖自然地理、风俗文化、特色饮食、时尚娱乐、投资环境、休闲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介绍,又希望借由影片传达官方的声音。这种宏观的权威视角,可以使受众对城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但缺少亲和力与感染力。
城市形象片在创作时由于受到主题、时长、诉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选择的视觉符号必须能够符合大多数的“经验”,“以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取得普遍认同,减少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误差。”因此,影像制作者必然会选择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独特城市标识的视觉符号来呈现城市形象,我们在成片中看到的不是城市景观(自然的或人文的)本来的样貌,而是对这些景观的媒体化或符号化再现。笔者对搜集到的城市形象片进行分析,发现广西城市形象片中的视觉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类(见表1):
广西城市形象片在这些视觉符号的选择上具有趋同性。如《选择北海》1分47 秒和《春花秋水 画卷柳州》3分40秒出现的老人打太极镜头,都旨在说明城市的宜居与闲适;钦州城市形象片《钦进东盟 共赢之州》2分02秒飞驰而过的高铁,《魅力南宁 宜居之城》3分28秒多辆高铁同时进站的镜头,都是为了表现城市现代交通便捷。由此可见,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形象片与不同城市的形象片均采用了类似的视觉符号和拍摄手法来展现城市的都市化、现代化。
广西城市形象片主要采用“解说词+画面”的叙事方式,以解说词或旁白推动画面叙事,甚至统摄画面。比如在《魅力南宁 宜居之城》中,当解说词说到南宁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时,画面是森林茂密的青秀山风景区;提到“养生休闲之都”时,出现的是在草坪上练瑜伽的女子;说到“南宁正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四海宾朋”时,影片以各行业躬身迎客的四个短镜头组接与解说词相照应。
另一方面,广西城市形象片以空间叙事为主,将各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作为画面的主体,同时借助于现代的拍摄手法和影像处理方式,传递出具有视觉冲击和快感的奇观影像。一是摄入独特的在地景观和辉煌的地标建筑,如《美在桂林》中依次展现的漓江山水、龙脊梯田、资源八角寨和海洋镇;《春花秋水 画卷柳州》里跟随着青年游客的步伐出现的柳州奇石馆、园博园、工业博物馆。二是以短镜头的形式展现特色浓郁的风俗场景,如《美在桂林》中壮族女子对男子抛绣球传情意,侗族男子吹芦笙;《风情柳州》中苗族妇女用老式纺车织布,侗族妇女正在用茶籽木槌打油茶。三是通过运用拼贴等现代影像处理手法,建构出有别于日常生活场景的另类“奇观”,如《春花秋水 画卷柳州》中,在展现柳州名小吃螺蛳粉时,画面里的螺蛳粉食材从熬制汤料到添加调料分门别类摆放在桌上,一名穿着厨师服头戴厨师帽的师傅正在烹饪;《美在桂林》里,身着白色唐装的男子在漓江边作画。
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首次提出了当代电影中的“奇观”(spectacle)现象。奇观电影特别重视观者的视觉快感,通过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画面或者高科技手段制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追求影像奇观化是传统城市形象片长期以来采用的主要叙事方法,广西城市形象片也不例外。
一方面,广西城市形象片通过镜头的组接以及影视特效的运用,建构出有别于日常生活所见“超真实”的影像,倾向于以表层的视觉刺激,达到快速吸引观者注意力的目的。在广西城市形象片中,不管是对桂林漓江、南宁南湖的全景式航拍,还是对少数民族场景橱窗式的快速展示,抑或对城市生活场景的另类呈现,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画面。如《春花秋水 画卷柳州》中对螺蛳粉的展示,与柳州寻常巷陌中撑着遮阳伞或搭着雨棚,冒着烟火气,常因地方有限而以凳为桌的螺蛳粉摊相比,给了观众一种疏离感;少女坐在湖边拉大提琴,以及着唐装的男子在江边作画的画面,对生活在该城市的人而言更是陌生的。为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影像叙事让普通人“在奇观性、不明确意义的空间中做不具有本身叙事意义所指功能的动作”,这种明显具有“摆拍”性质的景观的视觉奇观性已经超越了场景的真实性,使叙事沦为了“服务于奇观效果的结构功能因素”,也导致城市形象片成为超真实的文化奇观。
另一方面,由于对视觉奇观的追求,城市形象片的叙事设计围绕对观众直接刺激的最大化展开,摒弃了文本内在的叙事逻辑,因此各个城市形象片在对于城市元素的选择上具有了趋同性:都以高楼、大桥、高铁展示城市的现代化,如《魅力南宁 宜居之城》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地王大厦镜头的多次使用;都以特有的生活场景显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多元与融合,如《春花秋水 画卷柳州》中三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少女躺在洋紫荆树下的草坪上。这致使广西各城市在推介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不具有明显的辨识度。
“哪里有符号,哪里就有意识形态。符号的意义属于整个意识形态。”城市形象片作为影像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符号系统。理论上,符号再现(影像)与所指涉对象(景观)应当是一致的,但由于城市形象片是一种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媒介部门主导的城市形象传播策略,本身即带有视觉说服的任务以及广告功能,蕴含的话语尤为明显,于是,景观符号的再现就成为一种“别有用心的编码过程”。《这里是南宁》中,身着白裙吹笛子的女子、练瑜伽的少女以及湖边拉大提琴的少女,这些景观的意义并非取决于自身的个性,而是通过表现蒙太奇①所形成的视觉累积效果彰显出来——南宁是一座“休闲”“宜居”的城市。《美在桂林》中,商场里身着民族服饰的外国女孩,与老人一同打太极的外国男子,也都是对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这一概念的意指。《中国钦州》中,更是以北京广场的镜头作为对解说词“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对应,极为突兀。
官方主导的城市宣传片,始终站在对城市美好设想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去俯视城市,以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展示代替平民化讲述,以“陌生化”的方式建构出他者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以表现蒙太奇实现景观符号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受众获得非常规视角的心理体验,但却忽略了对城市中普通人的故事、情感的表达与关照,使人成为景观建筑的陪衬、背景,观众无法在欣赏影片后产生心理共鸣。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宣教思维惯性的一种体现。包括前述城市形象片中以解说词来统摄画面,乃至于对城市精神的概括与提炼,对城市从、经济、文化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的全方位展示,都是立足于宏大叙事的官方宣讲,给观众一种疏远感。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城市形象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曾说:“最好的城市形象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城市。”②要体现城市的这种个性,除了要展示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风貌,更重要的是呈现能够反映城市气质与精神的大众化生活图景。西方著名学者斯宾格勒说过:“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这种城市精神必须“具有普适性的关怀”,既着重于反映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又能为包括本地人在内的受众所认同,也即所谓“以人为本”。
要实现对城市精神的真正反映,首先必须实现由注重景观的奇观化叙事转向注重人与生活的故事化叙事。里蒙·凯南把故事定义为“按时间顺序重新构造的一些被叙述的事件,包括这些事件的参与者”,可知故事化叙事的关键要素是事件和人物。具体说来,就是放弃对城市大而全的宏观展示,不再聚焦于城市标志性建筑或特色景观,以故事情节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在这方面,《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这部形象片的主要事件是主人公为了奶奶来到成都,替奶奶看一看这个城市的当下,辅以游览杜甫草堂、吃成都火锅、看变脸戏、逛春熙路等次要事件。跟着主人公的步伐,画面先后将成都的名胜古迹、饮食文化以及当地人的文化休闲活动一一呈现出来。影片淡化了宣传色彩,以祖孙情为主要的情感基调,以具体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其中的蕴意,将城市形象建构的核心元素融入影像的情节中进行“故事化”宣传。
其次是要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人是城市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一座城的精神是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所具有的共性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这就要求城市形象片通过对普通人的关注与认同来反映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精神叙事。比如纽约城市形象片《我爱纽约》、上海城市形象片《上海(纽约时代广场版)》等虽然都没有采用故事化表达,但都以不同方式展现城市市民的生活场景。《上海(纽约时代广场版)》(以下简称《上海》)首先以上海话发出的画外音“居民们,关好门窗,当心火烛”开篇,继而先后将黄浦江边晨练的老人、外滩上的滑板少年、居民楼顶扭秧歌的阿姨、路边卖包子的师傅、民房门口正在擦头发的女子、弄堂里搭着赤膊围在桌前喝酒的男人们等作为画面主体进行展示。与前述广西形象片不同,该片没有采用诸如少数民族少女站位整齐地在河边洗头、外国人与本地人一同打太极等人物摆拍镜头,也没有刻意使用航拍、广角镜头去呈现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楼大厦,而是将外滩、上海电视塔等地标建筑作为背景,突出了画面中的人,以速写的方式呈现镜头捕捉到的普通人生活瞬间,实现了叙事的去奇观化。
广西城市形象片习惯于运用全知全能视角来看待城市形象,着重于宏观讲述半岛官网,导致了“我”的主体意识的退场。且解说词常采用第三人称,以权威者自居,说教意味浓烈。以人为本的影像叙事,除了表现平常人、平常事,还应强化“我”的主体意识,以平民化的叙事立场消解官方在城市形象片创作中的权威性,增强所要表现的城市精神与该城市人现实生活的贴近性。
一是要实现叙事视角由权威视角向平民视角的转变。广西城市形象片中带着意味的权威视角,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城市,导致城市精神建构着重于宏观方面的概念图解,忽视了对城市真实生活的反映。而《上海》之所以能获得普遍认同,是因为其中更多地传达出对城市普通人物的关注与尊重,比如对造船厂工人工作场景的描绘,以及以静帧镜头快速展示对上海市民生活百态的细节性抓拍,都旨在用生活化的演绎来反映上海百年来形成的城市特质与文化内涵。《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中则是把现场环境声、人物对话都剪辑进来,如茶馆里的喧闹声、火锅的沸腾声、看变脸时的叫好声等,使受众观看时更容易将自身带入到影片所营造的环境中去感受、理解城市,既增强了影像的真实性,又实现了“沉浸式传播”。平民化视角的运用,使影像的叙述者由俯视城市变为进入城市,对于快速获取受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有重要作用。
二是要实现影像叙事由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的转变。广西城市形象片中的解说者常以权威者自居,传递更多的是官方的声音。而采用主观表达的第一人称视角,则是从“我”的角度出发,以“我”的所见所闻建构故事,叙说对城市的感受,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以主人公的独白“我奶奶跟我说过,成都是一座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开场,此后画面所呈现的都是主人公所见、摄像机所拍的内容,参与叙事的“我”的声音所讲述的也是“我”的所想所感。2016年由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出品的城市宣传片《依恋之城》也是以一个首次来到桂林的外国游客龙宁的视角来看这座城市,影片跟随着主人的步伐和视线变换画面。与此相对,北海2016年宣传片《遇见北海:人物篇》则让生活在北海的渔民、考察过北海的地质学家、从到北海来开咖啡店的老板、北海银滩救生员等人成为影像故事中的一员,以第一人称亲身讲述他们在北海的生活、工作经历,给受众以很强的真实感,凸显了作为城市主体的“我”的主体意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城市形象片发出城市的声音,让城市实现成功的自我表述和有效的对外传播,值得我们深思。要在影像文本中准确建构城市形象,就要重新审视人与城市的关系,重视承载且彰显着城市精神与文化特质的“人”。摆脱城市形象片长期惯用的宣教思维、精英化表达与奇观化叙事,以平民化视角进入城市,以贴近日常生活的故事化叙事建构起具有亲和力和认同感的城市影像。
7.[以色列]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等 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8.操瑞青.从奇观到故事:城市宣传片跨文化传播的创作思考[J].对外传播,2015(05):53-55.
基金项目:广西艺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与创作项目“广西城市形象片影像叙事研究”(项目编号:QN201610);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边境想象与民族叙事:影视文本中的广西形象建构”(项目编号:2017KY0420)。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