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异说——《瑜伽师地论》笔记(三八四)

2024-09-01 23:57:5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释异说——《瑜伽师地论》笔记(三八四)佛在讲解初开始修行时,有的地方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有的地方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有的地方同时说三摩地和解脱,这些不同的说法,是什么道理呢?这里就对其加以解释。

  《披寻记》中解释,“于定地中思惟诸行如病、如痈、如箭,乃至广说苦、空、无我,既思惟已,心生厌怖,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既思惟已,摄心而住;是名无漏方便。由是方便能证现观,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是名于诸烦恼心永解脱。当知如是无漏方便,要依根本静虑善成满已,方得修习,是故世尊依此道理半岛官方网站,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

  先解释“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的道理,世尊在讲修学无漏法,修学无漏圣道的方便法时。会先讲修三摩地,在定中观察思维,自身的生命体都是如病、如痈、如箭的,诸苦随行,乃至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样观察思维以后,就会对自体产生厌恶。想要离开这个生灭的境界,寻求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或者是思维观察真如、法性,观察缘起性空,诸法本不可得,是毕竟空的。

  用这样的“无漏方便”修行,前提就是依禅定作为依止处,成就静虑之后,再修习四念处的观。由禅定的力量,引发的观察思维,才能证得现观,证得无漏的无分别智。才能彻底断除烦恼的种子,得到永久的解脱。由于这样的道理,所以世尊才会“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

  世尊在讲“有漏方便”时,会“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披寻记》中解释,“于有漏方便中等者: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是名有漏方便。诸瑜伽师修方便时,略有七种作意差别,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又若略说,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于所应得能正了知。为断应断,为得应得,心生希愿。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

  由是当知,于证方便究竟果作意时,下地烦恼皆已伏断,安住下地对治修果,是名证得根本三摩地。由是道理,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此中解脱,谓由暂时伏断现行,非是毕竟永害种子。”

  先观察欲界的五欲,色、声、香、味、触,都是低下、卑劣的,都是苦恼境界。在初禅的境界中,会生起远离欲界的欲,乃至生起离无所有处欲。简单讲就是,依上地的境界,观察下地,生起离下地欲,次第解脱,就是“有漏方便”。

  作意有七种差别次第,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这里的“究竟作意果”,指的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这些作意的含义,先依《披寻记》的解释有所了解就行,后文都会详细解释。

  当证得“方便究竟作意果”的时候,下地的烦恼才能完全断除,才能证得“根本三摩地”。也就是证得远离欲界的“究竟作意果”,才能证得色界的初禅定,次第向上,直至证得涅槃。

  世尊有时还会把三摩地和解脱,放在一起讲。在成就了“方便究竟作意”的时候,也就是前面七种作意的第六种,加行究竟作意。这时已经能够对治下地的烦恼了,但还没有,还差一点。如果以离欲界讲,再继续修行四念处,再进一步,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证得初禅了。证得初禅的同时,欲界的烦恼也就断除了,“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三摩地和解脱是同时的。

  “无间道”是指没有阻碍的成就圣道,把欲界的烦恼断除了,也就没有阻碍了。“余三摩地”指的是上地的禅定境界。对修证佛法,有先修后悟,先悟后修,或者边修边悟的说法,指的其实就是上面讲的三种方便。每个人的因缘和环境都有差异,哪种适合就用哪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