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今日关注]玄奘重回印度 中印再续前缘

2024-09-02 10:35:4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平台登陆今日关注]玄奘重回印度 中印再续前缘1300多年前,一位伟人,跋山涉水,天竺求法,东土传灯,用历史的脚步走出了中印人民的友谊之路,1300多年后,中印两国重修玄奘纪念堂,为什么岁月总是抹不去玄奘和那烂陀的光辉?为什么两国人民在历经劫难跨山越水重又起身时,都想起了玄奘,想起了那烂陀?敬请收看《今日关注》。

  鲁健(主持人):2007年是中印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印旅游友好年。在2月12日这一天在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的竣工典礼,这不仅仅是佛教界的一件盛事,而且也为中印的文化交流掀开了新的一页。

  中国和印度两国元首将2007年定为中印旅游友好年。2月12日,在2007中印友好旅游文化年开幕前夕,中印两国联手修建的玄奘纪念堂在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落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续写了新的一页。

  早在50多年前,中印两国总理周恩来和尼赫鲁就共同倡导修建玄奘纪念堂。由于历史原因,纪念堂开工不久便停建,历经两国政府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半个世纪前的倡议 终于变成了现实。

  12日上午,中印双方宗教及文化事务官员,以及两国近百名佛门共同举行玄奘纪念堂落成仪式,正在印度访问的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也特别出席这一盛典。三声和平钟敲响之后,承载上千年历史的玄奘纪念堂的大门开启,佛门在这里举行,并瞻礼了被视为印度国宝级文物的玄奘法师顶骨舍利。

  主持人:玄奘纪念堂最终修建的地点是在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说到那烂陀,大家可能都看过西游记,唐僧取经最终去的地点西天佛国是一派非常祥和的景象,当时我记得叫大雷音寺,但是实际上玄奘真实所到达的地点是在印度的那烂陀,据说当时那烂陀也是盛况空前的。齐局长,你们这次去的时候,所见到的那烂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齐晓飞:它不是一个大城市半岛bandao体育,应该说它是印度欠发达地区。那烂陀是古印度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是一个教育中心,玄奘西天取经最主要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地方。

  金铁木:我们其实拍这个片子有一个主要的线索,就是沿着玄奘当年的路,沿着唐僧取经的路去走。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缘起,其实唐僧取经的时候是在贞观元年,他在长安碰到了一个印度的僧人,那个人告诉他在印度有一个地方叫那烂陀,非常非常的繁荣,他指的繁荣是文化的圣殿,说你要去解决在佛教方面的一些谜团或者说你的一些困惑,你只有到那个地方去。这就是唐僧取经的真正原由,我们讲西天取经,真正的西天就是那烂陀。

  主持人: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地图一起来看一看,这是玄奘当年走的路线,从长安一路出发一直所走的路线,最后到达地图下方的那烂陀。玄奘西行是在1300多年前七世纪的时候,为什么事隔了这么多年以后,又要在印度的那烂陀修建玄奘纪念堂呢?

  齐晓飞:我的理解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一个伟人的缅怀和纪念。一个人的故事带出来一个时代的精神,这个人就是玄奘法师。这个时代精神是盛唐时期的精神。那么是什么精神呢?我的解读是开放与包容,我们以历史来反观现实都是很有意义的,我觉得今天我们去做这件事情是从这个方面去考虑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加强中印的友好,这是我们和印度朋友的共识。说起玄奘纪念堂的缘起是上世纪的50年代。1954年,周恩来总理和印度的尼赫鲁总理互访,推动了中印的友好关系。在友好的发展中,印度那烂陀大学的校长当时就提出来在他那儿修一个纪念堂缅怀玄奘。印度人对玄奘是很推崇的,玄奘对印度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赵朴初居士当时作为中国佛教界的代表也做了回访,进一步地推动了这件事情,后来这件事情就得到了两国总理亲自的关怀。周恩来总理决定拨款援建,而且还指示工程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建一个中国式的殿堂。

  主持人:这样说起来,玄奘纪念堂的建设过程还很曲折,这一建建了整整50年,从50年代一直建到2007年才建成。

  齐晓飞:中印两国现在在世界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大的影响,而且又是重要的邻国,这个时候两国政府又把玄奘纪念堂的这个项目两度纳入到中印文化交流执行项目的协议。我2005年的12月代着中国国家宗教局的代表团去进行考察,就是来落实这个协议。

  齐晓飞:完善修复的那些内容,就是凸现中国文化的那些内容,玄奘的文化内容都是去年一年我们在国内制作完成的。

  作为展示中印传统友谊和中国文化的窗口,修复完善后的纪念堂每个细节都充分突显了中国特色。线条优美的大殿飞檐,仪态飘逸的敦煌飞天等艺术元素,无一不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与装饰艺术的优美与雄浑。

  大殿内,一尊玄奘铜制坐像立在堂前,像是在迎接后人的到来。后面是汉白玉弥勒经辩图大型浮雕,大殿四周悬挂着玄奘生平铜雕壁画,铜制敦煌飞天壁画,显得灿烂辉煌。

  大殿外悬挂着赵朴初先生的手迹――玄奘纪念堂牌匾和西安大慈恩寺提供的抱柱楹联;庭院中塑立了汉白玉玄奘纪念碑、仿制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古碑和玄奘纪念堂缘起碑,以及和平钟亭。建筑的严整和精致,让人们体味到当年寺院建筑的辉煌和气势。

  主持人:这个建筑确实非常有中国特色,典型的中式建筑,而且里面还有像飞天的壁画等等。齐局长,里面那些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些什么内容?

  湛如法师(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因为记载玄奘生平最详细的有三本传记,一个是玄奘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还有就是当时他的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宋代的一个佛教史学家赞宁,在他的《宋高僧传》里面有一部分叫《玄奘传》,这里面周边的壁画主要就是根据这三本传记对玄奘的一生悉心求法,包括他在印度留学时间里面的学习情况,以及归国之后在佛教领域里面从事翻译佛经的这些贡献做了全面的展示,非常精彩。

  湛如法师:对,真实的记录。特别是有几幅图片我看得很认真,其中一个翻译佛经的那个场面,因为整个玄奘的易经代表了中国佛教界翻译佛经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当时这种人才荟萃,而且翻译的场面,把平时我们在文本里面很难想象的局部全部表达出来了。

  主持人:而且我们看到这个建筑里面有很多的中国文化的元素,包括像大钟、壁画,那么印度的元素有没有在玄奘纪念堂里面得到体现?

  齐晓飞:印度的元素当然也是有的,因为是中印合作。印度的元素当然是建在印度,玄奘当年取经的地方是在印度,就是那烂陀。一个是它的选址,整个纪念堂庭院占地是4.5公顷,大殿虽然是中国提供的设计图纸,但是这个大殿本身的建设是印度人施工建设的,所以自然就有印度人的理解和很多印度的元素也在里面。大殿内除了以中国玄奘文化遗产是由我们来制作和安装的,包括铜壁画、坐像、弥勒经辩图的汉白玉的壁画等等。印度的艺术家也创作了十多幅玄奘在那烂陀寺活动的一些故事的情景,都是印度一流艺术家创作的画。

  齐晓飞:对,能够看到。另外,虽然是中国的古建筑,但是顶板的吊版,就是天花板,印度也很有创意,他们也把印度的很多艺术形式也反映在上面,很美。

  主持人:所以这确实可以说是中印合作。金导第一次去玄奘纪念堂里面看的时候,你个人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金铁木: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应该是在去年的四月下旬,印度非常非常热,当时我们去的时候是先到了那烂陀,确实觉得非常震惊,那么大的一个遗址,非常壮观,但是它的周围非常贫穷,非常落后。

  金铁木:对,我们摄制组大概有10个人左右。去了那烂陀寺以后就觉得内心非常震撼,周围那么贫穷,那个遗址非常辉煌和壮观,然后我们就去了玄奘纪念堂。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次温暖中国、感动世界的文化之旅,40天40人,穿越六个国家,三十多个城市,行程1.2万公里。2006年“玄奘之路”中印友好年大型文化交流活动重走玄奘取经的道路,用脚步丈量出1300年前历史的轨迹。

  “玄奘之路”是一条不平凡的路,是我们许多人曾经遗忘了的路,重走“玄奘之路”,不仅仅是对玄奘精神的探索,也是在追寻舍身求法、坚韧奋进的中国精神。

  二万五千里的路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旅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队员们同甘共苦,秉承契而不舍的玄奘精神,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印度那烂陀,用自己的脚印纪念和慰籍一千多年前的先辈伟人,谱写了中印友好的新乐章。

  主持人:金导刚才说到2006年的时候重走玄奘路,拍摄了《玄奘之路》,6个国家,30多个城市。

  主持人:但是你经过的这些沿途,我估计1300多年的变化,可能玄奘当连所记载的一些东西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你们在拍摄过程当中怎么来寻找当年玄奘的足迹呢?

  金铁木:我们确实就像印度人发现他们的印度史一样,他们拿的是《大唐西域记》,我们确实是在公元2006年4月份,大概整整将近2个月时间,从中亚到印度,我们也是拿着玄奘自己的著作:《大唐西域记》,沿着1400多年前他的足迹走的。

  主持人: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比如走到某一个地点,突然真的发现了按照《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当年是什么样的情况,现在还能够找到,有这样情况吗?

  金铁木:这样的确实比较少,但是我们一路上我觉得最多的是感动,确实是感动。我讲一个特别小的故事,特别好玩儿。在玄奘纪念堂不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寺庙,叫菩提伽耶,菩提伽耶在佛教史上是佛陀悟道的地方,佛陀就是在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树下悟道的、成佛的。

  金铁木:在,是它的孙子树,有血缘关系的。现在的那棵大菩提树事实上是从最早的那棵大菩提树在斯里兰卡的后代移植过来的。

  金铁木:我们去那儿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因为四月份的印度天非常热,40多度,后来我们回到北京的时候发现很多新闻报道,说当时我们在的那段时间印度热死了很多人。我们当时确实是热得不行了,到了菩提伽耶以后,我确实是在那棵菩提树下面找到了荫凉,觉得非常凉快。正值我非常凉快的时候,我们扮演玄奘的那个演员找不着了,然后我回头一看,就看到他的脸,在大太阳下面,眼泪刷刷的流,当时把我吓一跳,真是把我吓一跳。就是人在那种情况下,在大太阳下面,我们讲一个大老爷们,眼泪刷刷地流,肯定是非常特殊的一件事情。后来问他当时的情绪,因为我们根据《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玄奘一生是很少流眼泪的,他最著名的一次流眼泪就是在菩提树下,就是在佛陀悟道的那棵菩提树下。我们扮演玄奘的那个演员到那儿之后确实是情不自禁,确实是身不由己。眼泪刷刷地流。

  金铁木:玄奘精神,我觉得就是那个年代,大唐盛世的时候中国人的那种精神,我们找得就是那种精神,在1000多年以后,在21世纪刚刚进入的时候,我们作为中国人找得就是那种我们可能已经失落了很多年的或者说失落了一部分的中国精神。

  与小说《西游记》中那位没有主见的唐僧不同,真实的玄奘法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高僧,在他取经回国前,当地一位国王为他举办了大型的辩经会,数千印度僧侣和玄奘辩论了整整18天,无一人将他驳倒,玄奘因此获得“大乘天”的至高无上的荣誉。玄奘一生“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先后把1300多卷梵语佛经翻译为汉文,“印度”这个中文国名就是玄奘当年所翻译的,他的著作更被称为解读印度历史的一把钥匙。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的取经回忆录,它至今仍是印度人研究历史的必读教材,佛祖释迦牟尼悟道的菩提树所在地,以及盛极一时的世界佛教中心那烂陀等,都曾经被历史掩埋,最终是通过比照玄奘的回忆录发掘才重见天日。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学诚:玄奘法师是一个最为标准、最有成就的高僧大德,他驾起了中国、印度以及中亚细亚文化、友谊的桥梁,可以说是一个文明的大使。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叶小文:中国和印度同样的面对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个伟大的国家走到一起的时候,我们重新来纪念玄奘,他象征着两个文明的古国又会在世界上焕发新春。

  主持人:通过刚才很多高僧的讲话,我们能够多少再体会到一点玄奘精神,但是现在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其实玄奘已经被高度的文学化了,可能大家还是《西游记》里面唐僧的印象,很善良,但是有时候还有点懦弱,有点犹豫不决,再加上电影《大话西游》彻底把他的形象有点艺化了,变成了一个唠唠叨叨的和尚,但实际上真实的玄奘法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湛如法师:玄奘法师当时的情况,在出国之前已经是一个饱学的佛教青年俊杰,去印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学习,当时在印度那烂陀他的一个老师

  湛如法师:而且在全国各地,从北到南一路参学,而且是一位非常博学的法师,他去印度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学习当时在印度流行的一个《瑜伽师地论》,这个学派对他非常有吸引力,他到印度取经最核心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这本书。他求学的这样一种愿心,以及他希望能够把印度佛教当时最鼎盛时期的这种佛学思想带到自己祖国的这样一种愿景,使他自己坚韧不拔地走到了印度。

  湛如法师:对,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就是佛教的道流。玄奘法师在当时把两部中文著作翻译成了梵语,一部是《道德经》,第二是《大乘起兴论》,而且从章太严,包括梁启超,以及学术届非常熟悉的陈寅恪,他们在各自的文章里面都特别强调了玄奘法师对于佛教的道流,把《道德经》、《大乘起兴论》翻译成梵文,对印度有很大贡献。

  齐晓飞:严格讲,我们的理解,玄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既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了中印友好的路,同时他也走出了文化交流的路,所以他是个双向的。他去的时候不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他是三藏皆通,经律论皆通的一个俊杰,所以他在印度由于自己的经历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同时他取得了一般人达不到的那种境界,还在于他有很深的中国文化的底蕴。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短片中看到他在印度把很多的高僧都一一辨倒,而且得到了“大乘天”这样的称号,这是真实的吗?

  湛如法师: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玄奘法师在印度到底对印度佛教做出了哪些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大乘天”。当时在那烂陀寺的时候,他的老师戒贤法师请他讲佛教的一部论,同时由于那烂陀寺学术气氛非常活跃,另外的一个,也是戒贤法师的一个学生,他讲跟玄奘法师相反的另外一部佛教,空宗的一部论。

  湛如法师:当时使得整个那烂陀寺的学术氛围非常活跃,两个人当然是相得益彰了,更大的程度上是使很多信徒,还有很多知识分子产生了困惑,最后玄奘法师写了一篇文章叫“慧宗论”,“慧宗论”把当时印度初期大乘佛教和中级大乘佛教,佛教里面说得有中跟空中的思想进行了统一,这个对印度大乘佛教来说是最大的贡献,因此大乘佛教把他成为“大乘天”。

  金铁木:对,我们去印度以后也是逢人就问,说你知道中国有位大师,有个和尚叫玄奘吗?刚开始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以为上当了。后来发现发音有问题,在印度他们把玄奘叫“慧桑”。当我们说你知道中国有个和尚叫“慧桑”吗?所有的人都知道,后来一查,在印度的小学课本里有这篇文章,就是讲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

  湛如法师:对,《大唐西域记》正式把玄奘法师根据梵文的这种发音,把“印度”的这个名字确定下来了。

  主持人:据说现在很多在印度已经失传的佛经还得到中国来寻找,都是玄奘法师当年所翻译的。齐局长,现在我们重修玄奘纪念堂,在今天来看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齐晓飞:我们修玄奘纪念堂,是想把它修成一个体现中印传统友好的一个窗口,也想把它建成一个推进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我觉得继续玄奘的这种精神确实有它特殊的积极意义,这和整个中国民族的宣传,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精神是相一致的。

  主持人: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请到三位嘉宾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玄奘纪念堂建设的背后的故事,一起来聊聊玄奘的故事,非常感谢三位。同时也感谢观众朋友们收看本期的《今日关注》,明天再会。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