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常识 /MANUAL
Lululemon围猎中产男:男性消费力能否撑起品牌未来?
Lululemon围猎中产男:男性消费力能否撑起品牌未来?Lululemon,这个曾经以女性瑜伽服饰为主打的品牌,如今正在悄然改变策略,将目光投向了中产男性。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又将如何影响Lululemon的未来发展?
你发现没,近几年在办公室里,不仅女性穿着Lululemon的阔腿裤和喇叭裤,男性也开始人手一条ABC长裤。来自望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雨心告诉我们,四五年前只有女生们穿Lululemon,如今男同事们日常通勤上班穿Lululemon的比例越来越高了。“上班不会太随意,下班直接去健身房半岛官方app下载,舒适、方便,还能营造一种‘自律’、‘积极’的形象。”
Lululemon内部人员也肯定了这一现象:“男装是Lululemon一个关键的业务增长点,也是公司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当所有瑜伽品牌的目光都聚焦在女性的蜜桃臀上时,Lululemon却用销售数据证明了:男性的消费能力还是远远大于狗的。
Lululemon盯上中产男性自然是有原因的。根据财新分析其细分品类的增速,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Lululemon的男装增速就以15%的增幅首次超越了女装的13%。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Lululemon男装业务在整体业务的占比也达到了23.6%。Lululemon真正在中国市场上“含男量”明显升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2022年。当年,Lululemon签下史密斯作为品牌首位高尔夫球男性大使,还在男性消费力旺盛的京东开出首店。更根据男性的穿着喜好,拓展了鞋履、网球、男士高尔夫、徒步四个品类。同一时期,其男性产品收入水涨船高,同比涨幅达到15%,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23.9%。
为了掏空男性同胞的钱包,Lululemon做了不少努力。2014年,美国纽约第一家Lululemon男装专卖店应运而生。2015年,Lululemon又推出了很多人所熟知的ABC系列男装,至今仍是爆款。2017年,Lululemon战略性放弃童装业务,把旗下童装品牌Ivivva的门店关了一大半;同年,Lululemon把品牌定位从“以瑜伽为灵感的运动服饰品牌”改成“以健康生活方式为灵感的运动品牌”。2018年,Lululemon新任CEO登台,CEO指挥棒一挥,“未来5年,男性业务收入要翻倍”。
然而,Lululemon在男装市场的扩张并非一帆风顺。尽管男性消费群体的高潜力推着Lululemon在进行产品品类、目标人群的拓新,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变革总是痛苦的。Lululemon要经历的坎,远不止如此。
首先,单从小众领域的运动男装来说,不止Lululemon,“商业奇才”卡戴珊的紧身衣品牌SKIMS、起源于美国的女装品牌Alo Yoga,如今都做起了男人生意。就连中产男必备的始祖鸟,也开卖自研运动鞋。甚至Vuori、Ten Thousand等主打男士运动品牌在男性群体中更具优势。这些相似甚至更时髦竞品的围剿下,Lululemon在2025年有了明显的压力。
其次,从新拓展的非瑜伽品类来说,Lululemon从专业性和品类覆盖的全面性上,难以抵过Nike、Adidas等专业运动品牌;在垂直领域同样不具有优势,滑雪不如迪桑特专业,徒步场景下又难以与北面等品牌比认知度,外观不错的运动鞋也比不上耐克的科技型强。消费者承认它是“瑜伽界的爱马仕”,却未必承认它在其他品类的高价位。
最后,除了北上广深,二三线城市的Lululemon也越开越多了,下沉求市场的行为甚至被嘲“围剿县城贵妇”。但以二三线的实际消费水平来看,贵妇们愿不愿意接受Lululemon,并保持持续购买,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中产阶级消费分级现象愈加明显,甚至有部分人群会更加关注性价比,倾向于寻找平替,满大街的低价仿款就是前车之鉴。
我们一直讨论的,男性消费者考不靠得住,还要打个问号。在社交平台,有女性网友晒出带动身边的男性消费者“入坑”Lululemon的经历。而根据Lululemon美国内部人士早前的说法,整个品牌的男装销售额里,40%来自“为伴侣选购的女性消费者”。这意味着不少男性消费者,都是被动发展成为品牌粉丝的。但不同于女性用户能够自发形成瑜伽社群,男性运动场景相对更为分散,几乎要“冷启动”。很多中国男性,尤其是步入中年的男性,在选购服饰时大都精明到“抠门”的地步,让他们花1000多买条“瑜伽裤”实在是难。
仅靠女性同伴带动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能够自发地让男上Lululemon,是一个重要课题。Lululemon引以为傲的是其科技面料,具有极佳弹力“Luon”面料,以“裸感”出圈的面料Align,主打速干的Everlux,以及征服男性的专利面料Warpstreme等等。但Lululemon有个致命的弱点:没有自己的工厂,全部产品来自代工厂,且面料也全部由代工厂供货。面料生产本身并不是一项高精尖技术,护城河不深,被借鉴的风险很大。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全靠代工的Lululemon,无论是面料还是工艺都不难“模仿”。因此,Lululemon相比耐克、阿迪达斯,其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更大,而且高价与高质强绑定,一旦爆发质量问题,其品牌受到的影响也比同行更大。
最后,随着Z时代消费者崛起,新新人类们更追求个性化表达,靠社群运营起家的Lululemon,其品牌吸引力逐渐被稀释。连离开的创始人都出来唱衰:不务正业。Lululemon如何保持增长,依旧难解。
你觉得Lululemon能在男性市场取得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