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白女审美”是一种白色谎言吗?
“白女审美”是一种白色谎言吗?彩虹色Stanley水杯、IG热门品牌裸色唇蜜、lululemon任意款式瑜伽服……集齐上述三件套,即可兑换一枚网友口中的“白女”闪亮小粘贴。
如果你恰好手中还举着一杯颜色缤纷的思慕雪,或是配料丰盛的希腊酸奶碗。恭喜你,你离成为白女只差一个北美定位了。 (开个玩笑)
过去一段时间,“质疑、理解、成为白女”的Slogan已然成为小红书 最新流量密码。 大量解析TikTok和Instagram上白人女网红常用单品公式的笔记,涌入年轻女孩的日推首页。“ 白人富家女”的人设似乎一度跃升为“全球出厂设置”。
这一现象甚至反向文化输出到了原产国,有关“White Girl Aesthetic”在社交媒体引发的效仿趋势引起了国外媒体的注意,外国网友也纷纷表示喜闻乐见。 那么白女生活究竟有何种吸引力? 当一个女生向“白女审美”看齐时,背后又暗含了怎样一套思维逻辑?
此处所指的白女是有限定范围的,它特指那一群在社交媒体分享积极精致生活日常视作职业的欧美女网红们。她们几乎都来自中产以上的阶级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尽管不一定都是白人。
上述白女的工作内容包括把健身、度假、干净饮食、派对及身心灵等令人羡慕的生活碎片转化为图片,将新消费品包装成生活美满的条件,悄无声息传播给她们的“信徒”。
无一例外,她们有千篇一律阳光亲吻过的小麦肌、海鸥展翅般的腮红轮廓、睫毛根根分明、嘴唇永远油亮。 发型要么是恰到好处的凌乱,要么一丝不苟。
低饱和的房间、高饱和的食物。 不过度享乐、优雅时髦且毫不费力,就连物品摆放的位置也透露着不经意的构图设计。 有一种身心健全、秩序和谐、天然且平滑的美感。
而这一套“向往的生活”,在大洋彼岸收割了数不清的新中产女性。 她们打开购物软件直奔代购,试图用消费这一反复验证过的疗愈法,复刻一套白女的日常状态。
互联网“白女素材库”每日更新知识点。 从LA有机富人超市EREWHON的奶昔、到Hailey Bieber自创品牌rhode的唇膏手机壳……以及诸多细分趋势比如“Vanilla Girl”、“Clean Girl”、“That Girl” 等等,由此衍生的单品子集相互交叉,最终组合成一套 “白女自助餐”。
屏幕另一端,无缝衔接LA的东八时区女孩们也为自己点上雀斑,从醒来的身姿到对镜的体态,野生眉上挑的弧度也被模仿地入木三分。 学不来法国女人那般漫不经心的时髦,至少可以通过消费符号学建构一套物质胜利法。 四舍五入,一路直通美高姐妹会C位。
不置可否,白女们的消费选择是有可取之处的。 Stanley水杯确是驱车通勤和健身人士的不二之选; Skims的身材包容性“遥遥领先”本土内衣品牌。而必须警惕的是,商品并不构成生活美好的标准,物质层面的饱腹医治不了精神的匮乏。有样学样过完了白女的一天后,普通女孩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个也没减少。
事实上,此种审美趋势并不是第一次出现。 早在2010年代,就有非裔美国人将流行在美国年轻女孩间的行为特征提炼为一种审美样本,当时还被称作“Basic Girl Aesthetic”。
十年过去,女孩们手中的星冰乐迭代为更可持续的Stanley水杯、Topshop牛仔换成lululemon和alo yoga leggings; 古早滤镜下的Ins风装修被性冷淡莫兰迪色系代替......“白女行为指南“更新至2.0版本,当年追随过的女性却早已祛魅。 不过没关系,永远有人正在“白女”。
白女日常或许真如她们展示的那样静谧、不掺杂质,以效仿白女审美而试图从精神上向白女看齐的女孩们,多半生活在一种“白色谎言”中。而她们努力营造精致泡沫的样子,也被当作一种互联网奇观。 因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她们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白女。
深谙广告行业逻辑的人,定不会对当中潜在的思维陷阱感到陌生,这不过是在贩卖一种理想生活的代餐。 社交媒体给出的“白女指南”最低只需不超过4位数的消费门槛,但距离拥有从醒来到入梦的无死角白女人生,所需跨越的不只一个中产阶级。
洛杉矶人不坐地铁,打工人却要日日算准地铁班次踩点进公司; 白女的服装尺码从3XS拉伸至3XL,淘宝女装对尺码的定义标准时不时在缩水; 碳水缺失的白人饭填不饱中国胃、精致松弛感的维护成本是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封存进水晶球中的精装生活彷佛无法兑现的承诺,让处于理想和现实夹缝中的女性误以为自己走在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道上。但白女松弛感的真正来源是富养自己的自洽和配得感,更少不了成长和生活中周遭给予的正向反馈。这些原生社会环境的落差感和白人女性生而拥有的“隐形特权”才是真正击碎幻梦的瞬间。
“向西兼容”的白女文化挪用并非全然来源于白人至上主义的文化崇拜。更多情况下,其映射的是女性们对现下现实处境的不满和逃避,无论是出于对主流文化的审美疲劳,或是更深层的身份认同障碍。
“东亚女人”的标签自带一种苦感。 越长大越容易觉察,亚裔女性的精神创伤代代相传,焦虑来源也无处不在。
反观“白女”二字,人们联想到的尽是些浪漫喜剧电影中可爱的Mean Girls。 白女一生最大的坎坷只可能来自于白男,但即便是傻白甜也能享有Happy Ending。 如此美妙的人生路径,本土网络语境下可与之媲美的人设也只有“江浙沪独生女”了。
因此,与其说大家效仿的是生活方式,白人女性那副“没吃过苦”的精神面貌,才是女孩们梦寐以求的人生状态。仅是高配得感和毫无歉意地试错,就足以成为亚洲女孩一生的课题。
然而,具体的人无法被标签所阐释,况且这本就是带有美化滤镜的刻板印象。 白女点赞过万的照片背后并非没有褶皱,平滑美学只在赛博世界生效。 看似是简单模式的白女人生,必定有另一种鸡毛蒜皮。
“白女审美”起到一个情绪价值的作用。 精致对应的仪式感是日常愉悦的来源,通过消费为自己吞下一颗精神布洛芬,以抚平日复一日的倦怠感。 更何况,除了泯灭的自律之外,她们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与传统“白幼瘦审美”挥发的毒性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何来批判和指摘呢?
白女模仿游戏的终点是一次重新养育自己的行为训练。如果能更早一点意识到接纳真实的自己是一切的先决条件,或许有些选择就不必妥协,有些苦难也不必承受。
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生活。 精神胜利法并不永远奏效,一番针砭时弊过后,人们 总会回到安放躯体的房间,直面赤裸的自我。 无法成为白女又怎样? 我们自有值得过的人生。